滨州大有新能源开发有限企业是以液化气深加工为主的新型能源化工单位,现有员工490人,近年来,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通过“创建、创新、创造”的“三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产业工人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在滨州大有,产改已经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企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为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企业已获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29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荣获“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山东省“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省级健康企业”“滨州市新时代模范职工之家”“滨州市五一劳动奖状”“滨州市工人先锋号”“滨州市创新型企业”“滨州市全员创新企业”“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等省市区各项荣誉称号17项,其建设的小善驿站荣获“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一、创建产改要素平台,助力产业工人稳扎根、优成长、展风采
(一)创建思想政治引领平台。一是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党性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小善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二是加大“双培养”力度,把高级人才、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生产骨干、优秀职工吸收到党组织中,把一线党员培养成组织放心、业务过硬、群众满意的优秀产业工人,扎实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活动。三是不断提高产业工人在党代会、职代会、团代会中的代表比例。近年来,共有43名一线优秀职工发展为党员,46名优秀职工培养为中层干部,劳模、工匠、优秀共产党员已全部培养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是始终坚持跟党走,创办了“企业管理论坛”和“产业工人研学堂”,大力开展“会场变课堂”,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增强管理干部和一线职工爱国、爱企、爱家意识。五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小善文化”,要求职工“每天进步一点点”。
(二)创建技能提升平台和评价载体。一是持续开展产业工人“提升行动”,学历、技能“双提升”。二是建立企业自主评价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80余人,规划产业工人晋升路径。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工教育学历提高补偿制度,鼓励产业工人学历提升、考取注册资格证,企业报销60%的学费并进行奖补,现已累计报销学费40余万元,落实奖补80余万元。截至目前,企业已完成学历提升205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33人,高级工232人,中级工29人,初级工104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23人,注册安全工程师13人,注册消防工程师2人,实现了企业与职工的双赢。
(三)创建劳模、工匠示范引领平台。创建“何旺劳模工作室”和“徐登玉工匠工作室”两个创新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高技能创新人才孵化器,使劳模工匠创新之火璀璨夺目,引领培养高技能人才160余人。积极推进工匠建设工程,其中何旺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选为“山东省示范性劳模人才创新工作室”,滨城工匠徐登玉被评选为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山东省创新榜样,汤梦炀被评选为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李志磊被评选为滨州市创新能手、滨州市劳动模范。
(四)创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平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责任,以企业职工培训中心为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资源,建立订单式培训模式。引导产业工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与“金蓝领”培训,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畅通产业工人职业教育培训通道。
(五)创建职称评定与职业技能评价贯通平台。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多渠道开展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评价及职称评定,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二、创新提升产业工人生活品质,提升产业工人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创新分配激励机制。一是在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方面创新模式,将合同制工人发展为股份制工人,实行赠股、保本、分红的模式,实现全员持股,增加产业工人“碎片化收入”。二是对招才引智的人员予以赠股、配股,提高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持股比例,加大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技能人才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实现多劳多得、技高多得。三是探索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体系,充分调动产业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终实现共创、共建、共赢、共享,打造产业工人成长命运共同体。
(二)加大创新创效扶持力度。企业秉持“可多日没有创新,不可一日不思创新”的“微创新”理念,优化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奖励体系,“宁可错奖一千,不可漏奖一个”,营造全员创新的争创氛围。企业设立创新奖、合理化建议奖、节能降耗奖、隐患排查奖、招才引智奖、践行企业文化奖等奖项,根据创新成果创造的效益进行评选并发放奖励,实现大小成果307项,合理化建议全部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发放奖金120余万元,为企业节约、创造价值3000余万元。通过各类奖励提高职工收入,实现职工“碎片收入”满天飞,充分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三)提升生活品质多措并举,落地见效。一是大力推进双职工在岗就业比例,解决职工家属异地工作和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双职工比例达15%以上。为外地来企业就业的职工申请公租房,解决住房和孩子入学难的问题。企业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出台优惠政策,为买房职工提供首付和低息借款,保障解决住房难题。二是不断改善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将“三班倒”调整为“四班三倒”工作制,调整作息时间,减少工作时长,降低工作压力。三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娘家人”作用,为困难职工建档立卡,企业建立“小善基金会”、设立“小善文明公约”并成立慈善工作站,帮助困难职工排忧解难。依托上级工会积极开展大病救助、医疗互助、送温暖等活动,有效帮助职工脱困解困,提升生活品质。
三、创造产业工人幸福生活,实现产业工人生活优、身心畅、家业兴
(一)创建各类活动阵地和载体。设立慧心服务站、爱心妈妈小屋、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法律服务站、乒乓球室、职工书屋等活动载体,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进而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为企业营造出积极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搭建职工畅诉平台,倾听职工的心声。不断创新厂务公开形式,制定并实行“越级反应奖励”制度,搭建职工畅诉平台,召开民主生活会,让职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管理中,针对企业现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进而推动企业管理整体效率的提升。
(三)践行“小善文化”,实现幸福一生。企业设立“见义勇为奖”,为职工的善心、善行保驾护航,鼓励引导职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设立“日常文明行为规范奖”,积极引导职工讲文明,树新风;建立危化品应急救援队,积极承担社会上危化品应急救援责任;开展职工拼车活动,通过企业补贴减少车辆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聚焦扶贫,反哺社会,对接帮扶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坚持以“小善文化、微创新、每天进步一点点、职工收入碎片化”四个方面配合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以创造求进步,以创建求引领,以创新求发展,不断提升职工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实现企业与产业工人队伍成长命运共同体共创、共建、共赢、共享。